一、请问半导体致冷片TEC12706电压可以反接吗?
1. 不可以反接。2. 因为半导体致冷片TEC12706是一种双向电流的器件,如果反接电压会导致电流方向相反,从而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会损坏器件。3. 如果需要改变电流方向,可以通过改变电源极性或使用一个逆变器来实现。但是需要注意,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和电流需要符合半导体致冷片的额定参数。
二、12710和12706制冷效果?
两片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双极制冷片,温差更大,可降超低温
12706半导体制冷片。它的内部有一个P型和N型半导体联结成的热电偶,当它的两端通上电后,内部会有电流流过。这个时候就会发生热量的转移,也就是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吸热会把热量传导给热面。这个时候冷面会变冷,热面变热,并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也就是两端温度相对恒定。
三、12706电缆新旧标准区别?
本文针对GB/T 12706.1-2008《额定电压1 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第1部分:额定电压1 kV(Um=1.2 kV)和3 kV(Um=3.6 kV)电缆》与GB/T 12706.1《额定电压1 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第1部分:额定电压1 kV(Um=1.2 kV)和3 kV(Um=3.6 kV)电缆》(报批稿)进行对比,新标准以正式版为准。
1. 修改了内衬层材料的要求
1) 2008版规定:
7.1.2材料
用于内衬层和填充物的材料应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和电缆绝缘材料相容。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7.2.2材料
用于内衬层和填充物的材料应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与电缆绝缘材料相兼容。除纵向阻水型电缆外,内衬层和填充物应采用非吸湿材料。
表5 无卤混合料的试验方法和要求
序号
试 验 项 目
单位
要求
1
2
3
3.1
3.2
酸气含量试验(GB/T 17650.1)
溴和氯含量(以HCl表示),最大值
氟含量试验(GB/T 7113.2)
氟含量,最大值
pH值和电导率试验(GB/T 17650.2)
pH值,最小值
电导率,最大值
%
%
µS/mm
0.5
0.1
4.3
10
2. 修改了挤包内衬层的规定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7.2.3挤包内衬层
挤包内衬层的标称厚度见表9。
表9 挤包内衬层厚度
缆芯假设直径
mm
挤包内衬层标称厚度
mm
—
>25.0
>35.0
>45.0
>60.0
>80.0
≤25.0
≤35.0
≤45.0
≤60.0
≤80.0
—
1.0
1.2
1.4
1.6
1.8
2.0
3. 修改了绕包内衬层的规定
1) 2008版规定
7.1.4绕包内衬层厚度
缆芯假设直径为40mm及以下时,绕包内衬层的近似厚度取0.4mm;如大于40mm时,则取0.6mm。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7.2.4绕包内衬层
缆芯假设直径为40.0 mm及以下时,绕包内衬层的标称厚度取0.4 mm;如大于40.0 mm时,则取0.6 mm。
绕包内衬层采用单根或多根带材重叠绕包而成。当多根带材绕包时,每一根均应重叠绕包。(新增)
4. 增加了绕包内衬层和(或)包带垫层厚度测量
1) 2008版规定
无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6.12绕包内衬层和(或)包带垫层总厚度的测量
16.12.1步骤
从样品上完好取下绕包带材,展平后测量中央部位的厚度。多根带材重叠绕包时,应分别在每根带材测试。
采用GB/T 2951.11—2008规定的指针式测厚仪在(0.07±0.01)MPa压力下保持20 s后立刻测试。测厚仪的上下测量面均为平面,其中圆形上压脚直径(5.0±0.1)mm,下测量面直径不小于5.0 mm。取5次测试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对于单根带材重叠绕包,总厚度测量值为一根带材厚度的测量值。多根带材重叠绕包时,总厚度测量值为各根带材厚度平均测量值的总和。
16.12.2要求
绕包内衬层厚度测量值不应小于标称值的80%再减0.2 mm。
当采用双金属带铠装时,绕包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的总厚度应符合12.7的规定。
12.7双金属带铠装
当采用金属带铠装和符合7.2规定的绕包内衬层时,内衬层应采用包带垫层加强。如果铠装金属带厚度为0.2 mm,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的总厚度应按7.2的标称值再加0.5 mm;如果铠装金属带厚度大于0.2 mm,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的总厚度应按7.2的标称值再加0.8 mm。
绕包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总厚度的测量值不应小于规定值的80%再减0.2 mm。
金属带铠装应螺旋绕包两层,使外层金属带的中间部位大致在内层金属带间隙上方,每层金属带间隙率不应大于50%。
18.4绕包内衬层和(或)包带垫层总厚度的测量
应按16.12规定取样和进行试验,并符合其要求。
5. 修改了铜带屏蔽搭盖率的规定
1) 2008版规定
9.2.3铜带屏蔽应由一层重叠绕包的软铜带组成,也可采用双层铜带间隙绕包。铜带间的搭盖率为铜带宽度的15%(标称值),最小搭盖率应不小于5%。
铜带应符合GB/T 11091-2005的规定。
铜带标称厚度为:
——单芯电缆: >0.12mm;
——多芯电缆: >0.10mm。
铜带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9.2.3铜带屏蔽应由一根重叠绕包的软铜带组成。重叠绕包铜带间标称搭盖率为15%,最小搭盖率不应小于5%。供需双方协商一致时,可采用其它结构。
屏蔽原材料软铜带应选择符合GB/T 11091规定的铜带。
铜带标称厚度为:
——单芯电缆:≥0.12 mm;
——多芯电缆:≥0.10 mm。
铜带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标称值的90%。
6. 修改了铅套标称厚度的计算公式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1 铅套
铅套应采用铅或铅合金,并形成松紧适当的无缝铅管。
铅套的标称厚度应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
tpb ——铅套标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Dg ——铅套前假设直径,单位为毫米(mm)。
假设直径计算应按附录A进行,计算结果应修约到一位小数(见附录B)。
当标称厚度计算值小于1.2 mm时,铅套标称厚度取值为1.2 mm,计算值应按附录B修约到一位小数。
7. 修改了铠装材料的规定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2.2材料
圆金属丝或扁金属线应为镀锌钢丝、不锈钢丝(非磁性)、铜丝或镀锡铜丝、铝丝或铝合金丝。
金属带应为镀锌钢带、不锈钢带(非磁性)、铝带或铝合金带。
在要求铠装钢丝满足最小导电性的情况下,铠装层中允许包含足够的铜丝或镀锡铜丝,以确保达到要求。
选择铠装材料时,尤其是铠装作为屏蔽层使用时,应特别考虑存在腐蚀的可能性,这不仅为了机械安全,也为了电气安全。
除特殊结构外,用于交流回路的单芯电缆铠装应采用非磁性材料。
注:用于交流回路的单芯电缆磁性铠装即使采用特殊结构,电缆载流量仍将大为降低。
8. 增加了粗圆金属丝的标称直径规定以及铠装下隔离套或内衬层标称厚度规定
1) 2008版规定
无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2.4 铠装金属丝和铠装金属带的尺寸
铠装金属丝和铠装金属带应优先采用下列标称尺寸:
圆金属丝(细):直径0.8 mm、1.25 mm、1.6 mm、2.0 mm、2.5 mm、3.15 mm;
圆金属丝(粗):直径4.0 mm;(新增)
扁金属线:厚度0.8 mm;
钢带:厚度0.2 mm、0.5 mm、0.8 mm;
铝或铝合金带:厚度0.5 mm、0.8 mm。
表10 铠装圆金属丝标称直径
铠装前假设直径
mm
铠装金属丝标称直径
mm
—
>10.0
>15.0
>25.0
>35.0
>60.0
≤10.0
≤15.0
≤25.0
≤35.0
≤60.0
—
0.8
1.25
1.6
2.0
2.5
3.15,4.0
12.6 圆金属丝或扁金属线铠装
金属丝铠装应紧密,即使相邻金属丝间的间隙为最小。必要时,可在扁金属线铠装和圆金属丝铠装外疏绕一条标称厚度最小为0.3mm的镀锌钢带,钢带厚度的偏差应符合16.7.3规定。
采用粗圆金属丝铠装时,当铠装下隔离套或内衬层的标称厚度计算值小于2.0mm时,隔离套或内衬层的标称厚度应取值为2.0mm。(新增)
9. 修改了非金属护套的测量要求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6.5.3 对非金属护套要求
厚度最小测量值不应小于规定标称值的80%-0.2 mm,见公式(5):
……(5)
式中:
ts min——非金属护套厚度最小测量值,单位为毫米(mm);
tsn ——非金属护套标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10. 修改了外护套厚度的规定
1) 2008版规定
2)新版(报批稿)规定
13.3 厚度
若无其它规定,挤包外护套标称厚度值应按公式(3)计算:
…… (3)
式中:
tos ——外护套标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Dos ——挤包护套前电缆的假设直径,单位为毫米(mm)。
按公式(3)计算出的数值应修约到一位小数(见附录B)。
当单芯电缆外护套标称厚度的计算值小于1.4 mm时,外护套标称厚度取值为1.4 mm。当多芯电缆外护套标称厚度的计算值小于1.8 mm时,外护套标称厚度取值为1.8 mm。
11. 修改了非金属护套的测量要求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8.3非金属护套厚度测量(包括外护套、挤包隔离套和挤包内衬层)
18.3.1取样
每根电缆取一个样品。
18.3.2步骤
按GB/T 2951.11-2008中8.2规定进行。
18.3.3要求
见16.5.3规定。
16.5.3 对非金属护套要求
厚度最小测量值不应小于规定标称值的80%-0.2 mm,见公式(5):
…… (5)
式中:
ts min——非金属护套厚度最小测量值,单位为毫米(mm);
tsn ——非金属护套标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12. 修改了高温压力试验要求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8.9绝缘和非金属护套的高温压力试验
18.9.1步骤
应按GB/T 2951.31-2008第8章规定进行高温压力试验,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见表20、表21、表22和表23。
13. 修改了单根阻燃试验的要求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8.16燃烧特性试验
18.16.1电缆的单根阻燃试验
该试验适用于ST1、ST2或SE1护套的电缆,且仅有特别要求时才进行试验。
对于其他材料护套的电缆,当制造商申明电缆有单根阻燃特性时应进行试验。
试验要求和方法应符合GB/T 18380.11、GB/T 18380.12、GB/T 18380.13规定。
14. 修改了成束阻燃试验的要求
1) 2008版规定
18.14.2电缆的成束阻燃试验
该试验适用于ST8无卤护套的电缆。
试验要求和方法应符合GB/T 18380.35-2008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8.16.2电缆的成束阻燃试验
该试验适用于ST8无卤护套的电缆。
对于其他材料护套的电缆,当制造商申明电缆有成束阻燃特性时应进行试验。
应根据申明的类别进行成束阻燃试验,阻燃A类、阻燃B类、阻燃C类、阻燃D类的试验要求和方法应分别符合GB/T 18380.33、GB/T 18380.34、GB/T 18380.35、GB/T 18380.36的规定。
15. 修改了烟密度试验要求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8.16.3烟密度试验
该试验适用于ST8无卤护套的电缆。
试验步骤和要求应符合IEC 61034-2规定。
16. 修改了黑色聚乙烯护套碳黑含量测试的适用对象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8.7黑色聚乙烯护套碳黑含量
18.7.1步骤
非阻燃型护套碳黑含量应按GB/T 2951.41-2008第11章规定取样和进行试验。阻燃型外护套的碳黑含量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商定。
18.7.2要求
试验结果应符合表22规定。
17. 增加了铝合金导体的直流电阻要求
1) 2008版规定
无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5.2导体电阻
应对例行试验中的每一根电缆长度所有导体进行测量,如果有同心导体也包括在内。
成品电缆或从成品电缆上取下的试样,应在保持适当温度的试验室内至少存放12 h。若怀疑导体温度是否与室温一致,电缆应在试验室内存放24 h后测量。也可选取另一种方法,即将导体试样浸在温度可控制的液体槽内,至少浸入1 h后测量电阻。
电阻测量值应按GB/T 3956规定的公式和系数校正到20 ℃下1 km长度的数值。
每一根导体20 ℃时直流电阻不应超过GB/T 3956规定的相应最大值。标称截面积适用时,同心导体的电阻也应符合GB/T 3956规定。
铝合金导体的导体直流电阻要求与相同标称截面积的铝导体一致。(新增)
18. 删除了热延伸试验负荷时间
1) 2008版规定
删除GB/T 12706.1-2008中表17和表22中热延伸试验负荷时间。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9. 增加了绕包带搭盖率和间隙率的测量
1) 2008版规定
无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16.10绕包搭盖率的测量
在样品上选择5个连续节距分别测量5次搭盖率,取其中最小值作为测试结果。
搭盖率测量和计算见附录C。
铜带屏蔽最小搭盖率应符合9.2.3的规定。
9.2.3铜带屏蔽应由一根重叠绕包的软铜带组成。重叠绕包铜带间标称搭盖率为15%,最小搭盖率不应小于5%。供需双方协商一致时,可采用其它结构。
16.11绕包间隙率的测量
在每层样品上选择5个连续节距分别测量5次间隙率,取其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多层间隙绕包时,应分别在每层测试。
间隙率的测量和计算见附录C。
铠装金属带绕包间隙率应符合12.7的规定。
12.7双金属带铠装
当采用金属带铠装和符合7.2规定的绕包内衬层时,内衬层应采用包带垫层加强。如果铠装金属带厚度为0.2 mm,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的总厚度应按7.2的标称值再加0.5 mm;如果铠装金属带厚度大于0.2 mm,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的总厚度应按7.2的标称值再加0.8 mm。
绕包内衬层和附加包带垫层总厚度的测量值不应小于规定值的80%再减0.2 mm。
金属带铠装应螺旋绕包两层,使外层金属带的中间部位大致在内层金属带间隙上方,每层金属带间隙率不应大于50%。
20. 增加了绕包搭盖率和间隙率的测量和计算
1) 2008版规定
无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绕包搭盖率和间隙率的测量和计算
A.1 测量
试样应是一段平直的成品电缆,小心地剥开试样,应在绕包层不松散时测试。
分别测量绕包重叠宽度、绕包间隙宽度和绕包带材宽度。
A.2 计算
A.2.1 搭盖率
重叠绕包搭盖率应按公式(C.1)计算:
…… (C.1)
式中:
COL ——搭盖率;
e1 ——绕包重叠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1 ——绕包带材宽度测量值,单位为毫米(mm)。
A.2.2 间隙率
间隙率应按公式(C.2)计算:
…… (C.2)
式中:
CGL ——间隙率;
e2 ——绕包间隙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2 ——金属带材宽度测量值,单位为毫米(mm)。
21. 增加了有一根小截面的三芯电缆的缆芯假设直径计算公式
1) 2008版规定
无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A.2.2缆芯直径
缆芯的假设直径(Df)的计算如下:
a) 所有导体标称截面积相同的电缆
…… (A.2)
式中:
Df ——缆芯的假设直径,单位为毫米(mm);
K ——成缆系数,见表A.2。
b) 有一根小截面的三芯电缆(新增)
1) Dc2 < 2/3 Dc1
…… (A.3)
2) 2/3 Dc1 ≤ Dc2 < Dc1
…… (A.4)
c) 有一根小截面的四芯电缆
…… (A.5)
d) 有一根小截面的五芯电缆
…… (A.6)
e) 有两根小截面的五芯电缆
…… (A.7)
式中:
Dc1 ——包括金属层(若有)的每相绝缘线芯的假设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c2、Dc3 ——包括绝缘或护层或金属层(若有)的小截面绝缘线芯的假设直径,单位为毫米(mm)。
22. 增加了规定值的修约规则
1) 2008版规定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数值修约
B.1 假设计算法的数值修约
在按附录A计算假设直径和确定单元尺寸而对数值进行修约时,采用下述规则。
当任何阶段的计算值小数点后多于一位数时,数值应修约到一位小数,即精确到0.1 mm。每一阶段的假设直径数值应修约到0.1 mm,当用来确定包覆层厚度和直径时,在用到相应的公式或表格中去之前应先进行修约,按附录A要求从修约后的假设直径计算出的厚度应依次修约到0.1 mm。
用下述实例来说明这些规则:
a) 修约前数值的第二位小数为0、1、2、3或4时,则小数点后第一位小数保持不变(舍弃);
示例1:2.12 ≈ 2.1
示例2:2.449 ≈ 2.4
示例3:25.0478 ≈ 25.0
b) 修约前数值的第二位小数为9、8、7、6或5时,则小数点后第一位小数应增加1(进一)。
示例4:2.17 ≈ 2.2
示例5:2.453 ≈ 2.5
示例6:30.050 ≈ 30.1
B.2 用作其它目的的数值修约
除B.1考虑的用途外,有可能有些数值需要修约到多于一位小数,例如计算几次测量的平均值,或标称值加上一个百分率偏差以后的最小值。在这些情况下,应按有关条文修约到小数点后面的规定位数。
这时修约的方法为:
a) 如果修约前应保留的最后数值后一位数为0、1、2、3或4时,则最后数值应保持不变(舍弃);
b) 如果修约前应保留的最后数值后一位数为9、8、7、6或5时,则最后数值加1(进一)。
示例1:2.449 ≈ 2.45修约到二位小数
示例2:2.449 ≈ 2.4修约到一位小数
示例3:25.0478 ≈ 25.048修约到三位小数
示例4:25.0478 ≈ 25.0修约到一位小数
B.3 测量值或其计算值与规定值的表示和判定(新增)
在判定测量值或其计算值是否符合要求时,应将测试所得的测量值或其计算值与规定值作比较,比较方法应采用修约值比较法,比较规则应符合GB/T 8170的规定。
测量值或其计算值的修约数位通常应与规定值的数位一致。表B.1列出了一些规定值、测量值或其计算值的修约数位。
表B.1 规定值、测量值或其计算值的修约数位
项 目
单位
规定值的修约数位
测量值或其计算值的修约数位
绝缘厚度平均值
mm
修约到十分位
修约到十分位
绝缘最小厚度
非金属护套最小厚度
挤包内衬层最小厚度
绕包内衬层厚度
绕包内衬层和包带垫层总厚度
铅套最小厚度
铠装金属丝最小直径
铠装金属线最小厚度
铠装金属带最小厚度
屏蔽铜带最小厚度
mm
修约到百分位
修约到百分位
23. 增加了成品电缆交货长度和标志要求
1) 2008版规定
无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E.3.2交货长度
根据双方协议长度交货,长度计量误差不应超过±0.5%。
重量不超过80 kg的短段电缆,可成圈包装。
E.3.3成品电缆标志
成品电缆的护套表面应有制造厂名称、产品型号规格及额定电压的连续标志,标志应字迹清楚、容易辨认、耐擦。
成品电缆标志应符合GB/T 6995.3规定。
电缆绝缘线芯标志应符合GB/T 6995.5规定。
24. 增加了无卤阻燃护套电缆安装时环境温度推荐
1) 2008版规定
无
2) 新版(报批稿)规定
E.4产品安装条件
E.4.1电缆安装时的环境温度
具有聚氯乙烯绝缘或聚氯乙烯护套或无卤阻燃护套的电缆,安装时环境温度不宜低于0 ℃。
四、12706制冷片详细参数?
制冷片是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关键部件,12706制冷片的详细参数包括外径、厚度、制冷能力、电压等。其外径为12.5mm,厚度为5mm,制冷能力为250W,电压为24V。此外,该制冷片采用高效的导热管设计,能够提高制冷效率并减少能耗,使其适用于高精度、高效率的制冷设备。
12706制冷片还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性能,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卓越的制冷效果。
五、12706制冷片怎么使用?
1. 首先,你要在你的箱体上开一个洞,洞的大小要跟你用的水冷头差不多大。
2. 然后开始做制冷装置,并涂上导热膏涂导热膏(制冷片,水冷头,导热块都要涂,导热嘛。在保证均匀的情况下,尽量涂薄)制冷装置做好后,你可以拿胶粘一下固定。
3. 然后把这一套装置装入泡沫箱中,装好之后,水龙头应该在外面,制冷片在中间,散热片在里面。
4.装上水管后差不多是这样的。并接上水泵,水泵让水循环,流经水冷头时,就会给散热片降温。
5. 然后给制冷片,水泵,准备电源是这样的,120瓦。
6.冰箱内部还要装一个风扇,使冰箱内部空气流通,风扇不需要大,有风就行。
7.接上电源开始运行。最后检测发现竟然可以降到5.3度。注意事项半导体制冷片一般12v电压,电流5安,也就是60瓦功率,不要功率太小,否则效果不好。当然也别搞的功率太大,不然烧了就不好了。
六、lttec1-12706参数?
lttec1-12706是半导体制冷片,额定电压12v,6A供电。5v2A电源能带动,功率很小。
七、12706制冷片安装方法?
参照原来的制冷片位置,方向等安装。制冷片有冷热两面之分。制冷片的制冷效果和热面的散热效果有很大关系,热面的散热效果不好冷面温度就很难降下来,由于热面温度较高,所以散热一定要做好才行。而冷热面的测试,可以使用一节五号干电池接通(0-最大电压都可以使制冷片工作),然后就可以感觉得到制冷片的冷热面,如果极性接反了,冷热面也就随极性转换了,所以安装的时候不用刻意区分冷热面,倒一下线头就可以了。
八、tec12706怎么判断好坏?
按实用电路连接(输入和输出都对地接电容),然后输入21V以上40V以下的直流电压,测一下它的输出电压是否18V,如果是18V左右就是好的。
九、12706制冷片怎么样?
半导体制冷片作为特种冷源,在技术应用上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特点:
1、 不需要任何制冷剂,可连续工作,没有污染源没有旋转部件,不会产生回转效应,没有滑动部件是一种固体片件,工作时没有震动、噪音、寿命长,安装容易。
2、 半导体制冷片具有两种功能,既能制冷,又能加热,制冷效率一般不高,但制热效率很高,永远大于1。因此使用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
3、 半导体制冷片是电流换能型片件,通过输入电流的控制,可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再加上温度检测和控制手段,很容易实现遥控、程控、计算机控制,便于组成自动控制系统。
4、 半导体制冷片热惯性非常小,制冷制热时间很快,在热端散热良好冷端空载的情况下,通电不到一分钟,制冷片就能达到最大温差。
5、 半导体制冷片的反向使用就是温差发电,半导体制冷片一般适用于中低温区发电。 6、 半导体制冷片的单个制冷元件对的功率很小,但组合成电堆,用同类型的电堆串、并联的方法组合成制冷系统的话,功率就可以做的很大,因此制冷功率可以做到几毫瓦到上万瓦的范围。 7、 半导体制冷片的温差范围,从正温90℃到负温度130℃都可以实现。
十、12706制冷片冷热面的区别?
回答如下:12706制冷片是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重要部件,通常由铜管和铝片组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它可以通过制冷剂在内部的流动,将热量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实现冷却的效果。
冷热面是指制冷片的两个面,其中一个面用于吸收热量,另一个面用于释放热量。一般来说,制冷片的热面采用铜管,因为铜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和强度;而冷面采用铝片,因为铝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和轻量化特性。
因此,12706制冷片的冷热面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它们的材料和特性都不同,但它们协同工作,通过流动的制冷剂实现制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