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小实验简单又好看?

一、小学生科学小实验简单又好看?

可以用油和水淹有颜料一起做彩虹雨

二、简单的小学生科学小实验有哪些?

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   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带电的气球   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1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 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1 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   2 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创造:你能用其它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   可爱的浮水印   思考: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材料:脸盆1个、宣纸1—2张、筷子1支、棉花棒1根、墨汁1瓶、水(约半盆)   操作:   1、在脸盆里倒入半盆水,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轻轻碰触水面,即可看到墨汁在水面上扩展成一个圆形。   2、拿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二、三下。   3、然后轻碰墨汁圆形图案的圆心处,看看有什么现象。   4、把书法用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然后缓缓拿起,纸上印出什么图案呢?   讲解:   1、棉花棒碰触时,墨汁会被扩展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图形。   2、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所涂上的少量油,就会影响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   3、水印会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图形。   创造:   试试其他的方法,改变水面上墨汁的图形。   分合的水流   思考: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铁罐盒一个、锥子、水   操作:   1、在空的铁罐盒底部用一根钉子在上面钻5个小孔(小孔间隔只在5毫米左右)。   2、将罐内盛满水,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   3、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   4、手拿开后,5股水就会合成一股。   5、如果你用手再擦一下罐上的小孔,水就又会重新变成5股。   讲解:   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流进行分、合。   漂浮的针   思考: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一碗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   操作: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   2、用一个叉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   3、慢慢地移出叉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   4、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讲解:   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说明:针有危险,请家长帮助操作。   神奇的牙签   思考: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材料: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   操作:   1. 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 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 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   讲解:   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创造:请你试一试,如果将糖和肥皂换成其它物质,牙签会向哪个方向游去   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   材料: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   操作:   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   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   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   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   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讲解: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手绢的秘密   思考:在水龙头下把手帕撑开摊平,打开水龙头,水是不是透过手帕而流下去呢?   材料:玻璃杯1个、手帕1条、橡皮筋1条   流程:   1、 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 让水冲在手帕上。   3、 水流进杯子里约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   4、 杯口朝下,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   说明:   1、 从杯子上面冲水时,水会透过手帕流入杯内。   2、 杯子倒转过来时,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水不会流出来。   延伸:   如果盖住杯口手帕的布料不同(例如棉布或是毛巾、麻布),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思考: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   材料: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   操作:   1. 将玻璃杯里装满水。   2. 用垫板盖好杯口。   3. 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垫板。   4. 用手扶住,将杯口翻转过来,使杯口朝下。   5. 扶着垫板的手轻轻放开,垫板不会掉下来。   讲解:   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因为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垫板就不会掉下来。   创造:   如果杯子里的水不满、或没有水塑料板会怎样,请你试一试?   蜡烛吹不灭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3. 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   1. 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 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蜡烛抽水机   思考:你知道抽水机是怎样将水抽出来的吗?   材料:玻璃杯、蜡烛、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凡士林少许、火柴、水半杯   操作:   1、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一头穿过硬纸片   2、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   3、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同时将水注入右边玻璃杯中   4、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纸片盖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   5、水从右边流入左边的杯子中   讲解:蜡烛燃烧用去了左边杯中的氧气,瓶中气压降低,右边杯压力使水向左杯流动,直到两杯水面承受的压力相等为止。到那时左杯水面高于右杯水面。   注意: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时注意安全,小心烧手   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   1、 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 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 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 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会吸水的杯子   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操作:   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   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会吃鸡蛋的瓶子   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   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 熟蛋剥去蛋壳。   2、 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3、 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 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讲解:   1、 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热的。   2、 鸡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子外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   创造: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力时,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瓶子瘪了   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瘪吗?   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   1. 将温开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   2. 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   3. 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讲解:   1. 加热瓶子里的空气,使它压力降低。   2. 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   创造:   如果瓶子里气体的压力比瓶子外空气的压力大,瓶子会变成生么样子?   会跳远的乒乓球   思考:乒乓球放在高脚杯中,你怎样吹气,球才会跳出杯子呢?   材料:高脚杯2个、乒乓球1个   操作:   1 把两个高脚杯并排放置   2 将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中。   3 从不同角度吹气,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状况:对着球的侧面吹气;对着球的上方吹气   讲解:   1、向球的侧面吹气,乒乓球不容易跳到第二个杯子里去(或跳出来)   2、向球的上方吹气,上方压力变小,乒乓球会浮起来,继续吹,就跳入第二个杯子去了   创造:换个新方法也能让乒乓球跳到下一个杯子里   会吹泡泡的瓶子   思考:你知道瓶子是怎样吹泡泡的吗?   材料:饮料瓶1个、冷热水各1杯、彩色水一杯、大盘子1个、橡皮泥1块、吸管若干   操作:   1 将吸管逐一连接,形成长管(连接口用胶带封好)。   2 将吸管放入瓶中,并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然后把瓶子放置在盘子中。   3 弯曲吸管,使吸管另一端进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   4 向瓶子壁上浇热水,杯子中的吸管会排放大量气泡。   5 向瓶子壁上浇冷水。   6 玻璃杯中的水会经过吸管流入瓶中。   讲解:   1 因为塑料瓶很薄,于是热可以穿过瓶壁,进入瓶子中的空气里。   2 瓶子中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   3 水中的气泡就是空气膨胀时,被挤出瓶子的空气。   4 瓶子中的空气遇冷时收缩。   5 瓶子中的空气收缩时,水便占据了剩余的空间。   创造:瓶子盖太紧时,你知道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打开它吗

三、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准备一碗水,放到冰箱里冻两个小时再拿出来,这是水通过低温由液体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再把冰放到锅里加热至沸腾,就能看到水蒸气飘到空中,这是水由固体通过高温转化为液体又升华为气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最显而易见的过程,讲给小孩子听也能听懂并看懂,所以,大家可以在家里和小朋友做这个实验,!

四、小学科学实验?

一、筷子的神力

思考:

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

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二、瓶子赛跑

思考:

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

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

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三、带电的报纸

思考:

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

1支铅笔;1张报纸。

操作:

1.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讲解:

1.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

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四、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

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

材料:

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五、带电的气球

思考:

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

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1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1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

2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创造:

你能用其它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

六、可爱的浮水印

思考:

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材料:

脸盆1个、宣纸1—2张、筷子1支、棉花棒1根、墨汁1瓶、水(约半盆)

操作:

1、在脸盆里倒入半盆水,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轻轻碰触水面,即可看到墨汁在水面上扩展成一个圆形。

2、拿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二、三下。

3、然后轻碰墨汁圆形图案的圆心处,看看有什么现象。

4、把书法用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然后缓缓拿起,纸上印出什么图案呢?

讲解:

1、棉花棒碰触时,墨汁会被扩展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图形。

2、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所涂上的少量油,就会影响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

3、水印会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图形。

创造:

试试其他的方法,改变水面上墨汁的图形。

七、分合的水流

思考:

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

铁罐盒一个、锥子、水

操作:

1、在空的铁罐盒底部用一根钉子在上面钻5个小孔(小孔间隔只在5毫米左右)。

2、将罐内盛满水,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

3、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

4、手拿开后,5股水就会合成一股。

5、如果你用手再擦一下罐上的小孔,水就又会重新变成5股。

讲解:

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流进行分、合。

八、漂浮的针

思考: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一碗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

操作: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

2、用一个叉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

3、慢慢地移出叉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

4、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讲解:

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注意:针有危险,请家长帮助操作。

九、神奇的牙签

思考:

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材料:

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

操作:

1.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

讲解:

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创造:

请你试一试,如果将糖和肥皂换成其它物质,牙签会向哪个方向游去

十、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

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

材料:

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

操作:

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

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

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

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

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讲解: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十一、手绢的秘密

思考:

在水龙头下把手帕撑开摊平,打开水龙头,水是不是透过手帕而流下去呢?

材料:

玻璃杯1个、手帕1条、橡皮筋1条

操作:

1、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让水冲在手帕上。

3、水流进杯子里约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

4、杯口朝下,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

讲解:

1、从杯子上面冲水时,水会透过手帕流入杯内。

2、杯子倒转过来时,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水不会流出来。

创造:

如果盖住杯口手帕的布料不同(例如棉布或是毛巾、麻布),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

十二、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思考:

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

材料:

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

操作:

1.将玻璃杯里装满水。

2.用垫板盖好杯口。

3.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垫板。

4.用手扶住,将杯口翻转过来,使杯口朝下。

5.扶着垫板的手轻轻放开,垫板不会掉下来。

讲解:

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因为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垫板就不会掉下来。

创造:

如果杯子里的水不满、或没有水塑料板会怎样,请你试一试?

十三、蜡烛吹不灭

思考:

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

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

1.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十四、蜡烛抽水机

思考:

你知道抽水机是怎样将水抽出来的吗?

材料:

玻璃杯、蜡烛、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凡士林少许、火柴、水半杯

操作:

1、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一头穿过硬纸片

2、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

3、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同时将水注入右边玻璃杯中

4、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纸片盖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

5、水从右边流入左边的杯子中

讲解:

蜡烛燃烧用去了左边杯中的氧气,瓶中气压降低,右边杯压力使水向左杯流动,直到两杯水面承受的压力相等为止。到那时左杯水面高于右杯水面。

注意: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时注意安全,小心烧手

十五、瓶内吹气球

思考:

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

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

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十六、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

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

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操作:

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讲解: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创造: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十七、会吸水的杯子

思考:

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

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操作:

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

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十八、会吃鸡蛋的瓶子

思考:

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

材料:

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熟蛋剥去蛋壳。

2、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3、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讲解:

1、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热的。

2、鸡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子外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

创造:

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

五、初中物理简单电路实验材料?

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线,电源。

六、3岁科学小实验简单?

:戳不破的水袋

准备材料:密封塑料袋、铅笔、适量的水

实验步骤:

❶ 将水倒入密封袋中,将密封袋封好。

❷ 将铅笔穿过水袋。

❸ 接着插入第二根、第三根铅笔。

实验原理:

水袋扎不破其实是由密封塑料袋的材质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制作的塑料袋柔软度高,拉伸度强。在它们被戳穿的瞬间会迅速回弹包裹住铅笔,不会留有空隙,因此虽然水袋戳破了,却依然能保持滴水不漏。

七、小学简单电路小台灯是什么电路?

小台灯是一个开关(滑动变阻器)一个小灯泡组成的电路

八、小学生科学实验大全:简单有趣的科学探索

作为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小学生,你一定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通过动手实践各种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不仅能满足你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动手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今天,我们就为你整理了一系列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让你在玩中学、学中玩,开启科学之旅!

1. 制作彩虹瓶

所需材料:透明塑料瓶、食用色素(红、黄、蓝)、水 操作步骤

  1. 将塑料瓶洗净并倒置。
  2. 分别在瓶子里加入少量红、黄、蓝三种食用色素。
  3. 缓缓倾斜瓶子,让颜色一层层沉淀。
  4. 最后加入清水,即可欣赏到美丽的彩虹瓶。
这个实验可以让你了解密度的概念,观察颜色在水中的分层现象。

2. 制作火山喷发模型

所需材料:塑料瓶、泥土、小苏打、醋、食用色素 操作步骤

  1. 将塑料瓶倒置,在瓶口周围堆砌泥土,模拟火山的外形。
  2. 在瓶子内部加入少量小苏打。
  3. 缓缓倾倒醋,与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模拟火山喷发。
  4. 可以适当加入食用色素,让"熔岩"更加逼真。
这个实验可以让你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感受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

3. 制作简易电磁铁

所需材料:铁钉、铜线、电池 操作步骤

  1. 将铜线缠绕在铁钉周围,形成线圈。
  2. 将线圈的两端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3.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铁钉就会变成一个电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物品。
这个实验可以让你了解电磁学的基本原理,感受电磁铁的神奇魅力。

以上就是三个简单有趣的小学生科学实验,相信通过动手实践,你一定会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实验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你的好奇心,让你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这些实验能给你带来快乐的探索之旅,祝你玩得开心!

九、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怎样做个电路检测?小学五?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电路有时会出故障,我们可以用替换法、检查法或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来检查电路出故障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一个故障电路进行有根据地猜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出故障的活   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和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的兴趣,进一步激发探究电的欲望。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有根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查故障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正确、科学地检测电池、电池盒、灯座与灯泡等元件。   【 教学准备 】   1、每组一套坏的电路元件(一个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一个电灯泡、二条不同颜色的电线)2、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元件(一个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一个小灯泡、三条电线)3、好的备用电池、电线、小灯泡若干。(以备找出原因后代换)4、科学文件夹;5、教师用万用表、电笔   【 教学过程 】   一、了解电路,矛盾揭题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动的?揭示“电路”   ①上课之前,陈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手中有一只小灯泡,谁能利用这些元件来点亮它?(指名一生上台连接。)   ②谁能说说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这个电路中的电是怎样流动的?   ③小结:电从电池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在这个电路中,电流通过了每一个元件,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因此灯泡就会发光。像这样由电池、灯泡、电线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做电路。(板书:电路)   2、学生连接电路,发现故障,揭题   ①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电路元件,谁能用同样的方法把它接上吗?(学生发现灯泡不亮)   二、合理猜测,讨论方法   1、灯泡不亮了,说明什么?   2、电路出了故障,说明灯泡中有没有电流通过?那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使电流中断,灯泡不亮呢?   ①请每个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猜测)   ②学生汇报,哪个小组说说可能是电路中的哪部分出故障,使灯泡不亮。   3、讨论方法   ①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出了这么多可能存在的故障。但这些毕竟还是我们的猜测。那我们怎样才能确切地找出电路中的故障所在?   预设:换元件、换元件前先观察。你们对这种方法有没有意见?   教师说换了以后,如果发现不是这个元件的问题怎么办?   我们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   三、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1、我们平时看到电工师傅们是如何检测电路的?   2、教师拿出万用表说,电工师傅就是用万用表来检测的,这种工具我们称他为电路检测器。今天咱们能不能做一个像万用表一样的电路检测器?利用它就可以查出故障的电路了,观看课文插图,电路检测器。   3、咱们亲手制作电路检测器,怎么样?请材料员取出1号袋,我们开始吧。(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   四、用电路检测起检测故障电路   1、这个电路检测器能检测电路中的故障吗?你怎么知道?同学们刚才的这两根的电线头就是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   2、我们该怎样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的电路?请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①学生小组讨论   ②学生上台汇报,教师适时指导,完善方案。   要求下面的学生倾听:哪些和你们的想法一致,哪些和你们的想法不同?   预设:学生:用检测器的检测头去碰可能有故障的部分。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这部分有没有故障?   对他们组的方法有没有补充的?   提示:是不是马上就用检测器去检测可能有故障的部分?   那先怎样做?为什么先要把检测头接触一下?   仅仅做一次就够吗?为什么要重复检测呢?   为了实验的准确性,老师建议同学们至少做两次   3、整理实验方法(课件出示:)   A、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碰一下,看检测器的灯泡是不是发光。   B、把可能出故障的元件串到电路里,看检测器的灯泡是否发光。   C、重复检测一次。   4、都会了吗?哪个同学们能够给大家示范一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有严格按照这种方法去操作吗?指生演示。   提问:谁能说说刚才这位同学哪些环节做得比较好,哪些环节被他忽略了?   你能再重新检测一次?   5、接下来的任务是用刚才的方法查出电路出故障的地方。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设置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你们能用电路检测器把故障找出来吗?为了 让你们的实验更顺利,老师给你们一个温馨提示。   A、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实验时尽量放低声音。   B、边实验边记录。(简单解释记录表的填写)   C、把检测出来的故障元件放在1号袋中,然后在材料盒中换取好的元件。   D、重新连接电路,排除故障,使故障电路中的灯泡亮起来。故障电路中的灯泡亮起来,说明你已经排除故障,成功了。   6、明白了吗?请在抽屉中拿出电流实验盒中的故障电路,开始实验吧。   7、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8、交流检测结果:   电路都修好了吗?很好。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电路中有几处故障,是什么地方出的故障。   追问:你们是怎样检测出来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这堂课中表现得真不错,不但分析了故障电路的原因,而且还用电路检测器能把故障排除掉,最后使小灯泡都亮了起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啊!   不过,老师还要特别提醒一点,我们的这个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检测一些简单的电路,千万不能用来检测220V电   教后反思   《电路出故障了》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教材为载体,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针,在执教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它的精神。   一、引发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连接一个故障电路)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连接正确,为什么灯泡不亮呢?),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合理分析出故障的原因),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就能确切地找到故障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二、亲历过程,主动探究。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科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科学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操作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检测故障电路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学会了如何准确而又方便的检测。这样,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三、有效指导,规范检测。科学课堂的载体是一个个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可以这么说谁在课堂上真正地把握住了指导,谁就赢得了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规范的探究过程,是科学老师不懈地追求。比如在教学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个故障电路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故障找出来?学生提出了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检测有故障的元件,逐一检测,逐渐排除。学生还为先检测哪一个元件进行了辩论。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案,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检测,确实也能检测出来,但这种检测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加地开放,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如果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方法只是让学生在检测中演绎自己现有的探究水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更多的收获。如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呢?我把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会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规范科学的检测呢?我采用教师的追问,教会学生能够科学使用电路检器。   教学反思;   《电路出故障了》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教材为载体,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针,在执教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它的精神。   一、引发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连接一个故障电路)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连接正确,为什么灯泡不亮呢?),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合理分析出故障的原因),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就能确切地找到故障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二、亲历过程,主动探究。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科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科学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操作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检测故障电路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学会了如何准确而又方便的检测。这样,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三、有效指导,规范检测。科学课堂的载体是一个个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可以这么说谁在课堂上真正地把握住了指导,谁就赢得了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规范的探究过程,是科学老师不懈地追求。比如在教学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个故障电路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故障找出来?学生提出了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检测有故障的元件,逐一检测,逐渐排除。学生还为先检测哪一个元件进行了辩论。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案,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检测,确实也能检测出来,但这种检测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加地开放,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如果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方法只是让学生在检测中演绎自己现有的探究水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更多的收获。如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呢?我把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会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规范科学的检测呢?我采用教师的追问,教会学生能够科学使用电路检测器。

十、探究简单电路的组成实验结论?

通过探究简单电路的组成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简单电路通常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可以将化学能、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导线是电流的通道,负责将电源的电能传输到用电器和开关。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断,实现对电流的开关控制。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通过电流的作用实现各种功能,如电灯、电风扇等。通过实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同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循实验规则。

上一篇:下一篇:伺服直流母线电压检测方式?
下一篇: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