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相法的正确方法?

一、移相法的正确方法?

最简单的移相方法就是二次侧采用量、角联结的两个绕组,可以使整流电炉的脉波数提高一倍。

对于大功率整流设备,需要脉波数也较多,脉波数为18、24、36等应用的日益增多,这就必须在整流变压器一次侧设置移相绕组来进行移相。

移相绕组与主绕组联结方式有三种,即曲折线、六边形和延边三角形。

用于电化学行业的整流变压器的调压范围比电炉变压器要大的多,对于化工食盐电解,整流变压器调压范围通常是56%--105%,对于铝电解来说,调压范围通常是5%--105%。

常用的调压方式如电炉变压器一样有变磁通调压,串联变压器调压和自耦调压器调压。

二、电容移相的原理?为什么能够移相?

在接通电源的瞬间,电容两端电压为零,回路中的电流达到了最大值。随着电容电压越充越高,电源和电容之间的电压越来越低,电流会逐步减小。

电容起初没有电压,是因为电流(电荷)流向电容以后,电容两端才开始有电压。把接入电容以后,电流电压不同步这种现象叫做“移相”。

三、三相相序移相原理?

当定子上的原绕组接三相交流电源后,气隙里产生的旋转磁场将在原、副绕组中分别感应出电动势E1和E2。其大小与各绕组的有效匝数成正比,而相位决定于原、副绕组轴线之间的相对位置。例如原、副绕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彼此相差α电角度,忽略它们的漏阻抗电压降,可以得到原、副边电压的关系为

U1≈-E1式中nsr是原、副边绕组的变比。改变转子的位置,可以改变副边电压相对于原边电压的相位,但输出电压的大小不变。

四、偏振移相原理?

偏振光就是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振动(自然光在各个方向都振动)。

当自然光经过一个偏振片(只允许某个方向振动的光通过)后,就变成了偏振光。

若再遇到一个振动方向相同的偏振片,该偏振光可以完全通过。旋转第二个偏振片,通过光的强度就会减少,当两个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时,光全部被阻挡。这就是偏振现象。

五、电阻移相原理?

移相电路原理

RC阻容移相电路,它是根据电阻R和电容C的分压相位不同,Ur和Uc合成的输出电压Uo的相位随着Ur和Uc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产生相移。

在R-C串联电路中,若输入电压是正弦波,则在电路中各处的电压、电流都是正弦波。从相量图可以看出,输出电压相位超前输入电压相位一个φ角,如果输入电压大小不变,则当改变电源频率f或电路参数R或C时,φ角都将改变,而且相位轨迹是一个半圆。同理可以分析出,以电容电压作为输出电压时,输出电压相位滞后输入电压相位一个φ角,同时改变电源频率f或电路参数R或C时,φ角也都将改变

六、移相电容原理?

是根据电容特性,即电压滞后电流90⁰的原理移相(象限)的。

七、变压器的移相方法是什么?

一般所指的移相变压器主要有两种:

1:一绕组星型连接,另一绕组延边三角形连接;2:一绕组三角形连接,另一绕组延边三角形连接; 通过延边三角形,就可以使得第二绕组的电压相位可以和第一绕组电压相位成任意角度。很多连接方法都可以实现移相,Z型连接也一样,不一定要用移相变压器,只是这些方法所移动的相位都是30度的整数倍罢了。

八、电容有移相作用,那移相具体是什么作用?

可控硅的移相触发是利用电容移相功能实现的典型应用。

采用RC移相电路触发可控硅是一种非常通用的调压电路。

下图是电路图:

交流市电一路通过负载X1连接到可控硅,另一种连接到电阻R1,以及C1,同时,连接到DB3触发可控硅。

DB3得到的电压是经过电阻R1,C1移相,施加到负载的电压以及DB3上的电压相位波形图如下:

蓝色波形为施加到负载上的交流市电波形,红色为经过移相网络之后施加在DB3上的波形,正是因为有了电容了移相作用,两个波形之间存在相位差,而DB3在施加在其上的电压达到+/-32V左右将被击穿,从而触发可控硅导通。

如上图,黑色斜线区域的电压为通过可控硅施加在X1上的电压。

而这个平均电压与黑色斜线区域的面积成正比,面积越大,平均电压越大。

而该面积又与红色控制电压的移相大小正反比。

即移相越大,面积越小。

所以通过调节可调电阻R1的大小,我们可以调节通过可控硅的输出电压的大小。

根据C1两端电压的与交流市电的相位差=arctan(1/R1/C1/w),得到,R1越大,相位差越小。

所以R1越大,输出电压越大,R1越小,输出电压越小。

通过可控硅的移相触发实现调压,调整了控制信号与交流市电之间的相位差。另外还有通过电容移相功能调整功率因数的应用,该应该调整的是负载电压以及负载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九、怎样实现移相电路?

基本上是RC可以实现移相,RL也可以只是振荡频率较高而已

十、并联电容如何移相?

接于电路中的电容和电感均有移相功能,电容的端电压落后于电流90度,电感的端电压超前于电流90度,这就是电容电感移相的结果; 先说电容移相,电容一通电,电路就给电容充电,一开始瞬间充电的电流为最大值,电压趋于0,随着电容充电量增加,电流渐而变小,电压渐而增加,至电容充电结束时,电容充电电流趋于0,电容端电压为电路的最大值,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充电周期,如果取电容的端电压作为输出,即可得到一个滞后于电流90度的称移相电压; 电感因为有自感自动势总是阻碍电路中变量变化的特性,移相情形正好与电容相反,一接通电路,一个周期开始时电感端电压最大,电流最小,一个周期结束时,端电压最小,电流量大,得到的是一个电压超前90度的移相效果; 这里说滞后或超前90度,只是对纯电容纯电感而言,实际应用中是没有纯电容或纯时感的,所以,一个电容或电感的移相效果不可能正好达到滞后或超前90度 顺便说电网中不可避免存在大量的电感负载,所以市电电网都要使用大量电容接入电网实现移相,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以达到补尝感性负荷对电网使用率折损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mos管推挽驱动电路详解?
下一篇: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