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第几代?
超大规模集成的电路制造的电脑应该属于第四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VLSI)是一种将大量晶体管组合到单一芯片的集成电路,其集成度大于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的晶体管数在不同的标准中有所不同。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复杂的半导体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研究、发展也逐步展开。计算机里的控制核心微处理器就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最典型实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VLSI design),尤其是数字集成电路,通常采用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式进行,已经成为计算机工程的重要分支之一。
二、第几代计算机是逻辑元件采用的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甚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上将数量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和主存储器都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三、edsac是第几代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史分四代: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主要由电子管器件组成,用于科学计算,使用机器语言为主。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主要由晶体管元器件组成,可以使用汇编语言。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采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器件,出现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应用于各种领域现在就属于第四代。
四、电路板是第几代计算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其硬件组成中的电路板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升级。从最早的电子管计算机到如今的芯片微型计算机,电路板的发展经历了几代演进,成为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使用的是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在这个时期,整个计算机系统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慢,成本昂贵。电路板的设计和制造也较为简单,以点对点连接的方式实现电路功能,技术水平有限。
第二代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诞生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取代了电子管,使用了晶体管作为主要元件。晶体管的引入使得计算机体积减小,功耗降低,运算速度提升,成本也有所下降。电路板的设计开始采用模块化的方式,逻辑电路和存储电路分离,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第三代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诞生于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引入了集成电路芯片作为主要元件。集成电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使得计算机更加小型化、高效化、可靠化。电路板的设计和制造变得更加复杂,通过集成电路实现各种功能模块,提高了计算机的集成度和性能。
电路板是第几代计算机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电路板作为计算机硬件中的核心部件,在不同计算机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最初的简单点对点连接到如今的高度集成化设计,电路板的演进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
五、286是属于第几代计算机?
属于第4代计算机。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极大提高: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六、主存是第几代计算机的?
主存是第一、二代计算机的动态随机存储器芯片(DRAM)。
第一代:主存储器采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第一代是从 1946 年到 50 年代末,其主要特征是:主机采用电子管器件,主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软件技术采用机器语言和符号语言编程,所研制的都是单机系统。
第二代: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第二代计算机是晶体管数字计算机,大约是1957-1964年,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耗电减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第二代计算机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
七、国产银河计算机是第几代?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使我国成为能研制巨型机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该成果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
“银河”Ⅱ型巨型计算机于1993年,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与国家气象中心一起研制成功。同年6月22日,银河Ⅱ型巨型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的鉴定验收,每秒运算l0亿次,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能发布中期数值预报的国家,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银河”Ⅱ型巨型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中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的高性能的多协议体系、多机种、多传输介质的计算机网络。这一成果在高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协议实现技术方面出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
基于银河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期数字天气预报系统。此外银河Ⅱ还成果用于核科学研究。被评为1992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银河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6月19日,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银河—Ⅲ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它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运算速度每秒达到百亿次,具备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机的能力。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是中国继银河—I、银河—Ⅱ之后研制成功的新一代巨型计算机。
八、ibm微型计算机是第几代?
第三代;第三阶段( 1978 ~ 1984 年)是 16 微处理器时代,这一时期的著名微机产品有 IBM 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PC 。
九、现代个人计算机是第几代?
但我们使用的最多的就是personalcomputer,即个人计算机的意思。PC一词源自于1978年IBM的第一部桌上型计算机型号PC,指所有台式机及笔记本,一般为个人所使用故得名PC(个人电脑)。现代的个人计算机的发展最主要是基于微处理器的研发,起初1969年intel为日本计算机公司Busicom制作微处理器,但是后来intel发现这个项目的潜力巨大,于是退还了日本公司给intel的六万美元专利费,而开始自主研发微处理器,终于在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这为以后的个人计算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之后,intel公司开始不断开发新的微处理器:1972年,8008微处理器;1974年,8080微处理器;1978年,8086、8088微处理器;1982年,80286微处理器1989年,80486微处理器。在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后来家喻户晓的intelpentium微处理器,这款处理器更易于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各类信息,近些年,intel又推出了intelcore系列,是个人计算机性能有了很大幅度提高。
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代一代的微处理器出现,才使的个人计算机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普及。我们现在所说的PC包含几大类,有台式机、笔记本、一体机、掌上电脑、平板电脑以及嵌入式电脑,这些电脑都属于PC类型,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可比拟的方便,增加了生活乐趣。
如果觉的我答案有用,请点赞。
十、ibm4300是第几代计算机?
第三代;第三阶段( 1978 ~ 1984 年)是 16 微处理器时代,这一时期的著名微机产品有 IBM 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