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四线负载与电流的关系?

一、三相四线负载与电流的关系?

可以如下归纳总结:对称三相三角形负载:线电压等于相电压、线电流等于根号3倍的相电流。

不对称三相三角形负载:线电压等于相电压、线电流不等于根号3倍的相电流,要各相向量计算。

对称三相星型形负载:线电流等于相电流、线电压等于根号3倍的相电压。

不对称三相三线星型形负载:线电流等于相电流、三相相电压可以不等。

不对称三相四线星型形负载:线电流等于相电流、三相相电压相等,线电压等于根号3倍的相电压。

二、三相四线负载中如何计算零线电流?

如果三相负载的阻抗相同,则零线电流为0,否则应该根据负载情况计算。

计算零线电流不是简单把三相电流的测量有效值相加,而应该是把三相电流表示成相位相差120度的向量,并通过向量的运算进行计算。 以星形接法为例,如下图所示,计算如下:

当ua,ub,ub的电压幅度相同,或者是真有效值相同,比如都是220V,同时负载相同,则三个向量相同为0,所以零线电流为零。

当负载的阻抗不相同,或者是三相电压的真有效值不相同,则不为零; 具体的精确计算需要复杂的向量运算过程,有兴趣者可以找我了解详细推导过程,如果三相的负载阻抗都是纯阻,则经过计算,可以得到以下的计算公式:

其中,UA,UB,UC分别为三相电压幅度,RA为A相的电阻,RB为B相的电阻,RC为C相的电阻。 In为零线电流的幅度,所以当UA=UB=UC,以及RA=RB=RC时,零线电流为0。 当A,B,C三相电压的真有效值都为220V,RA=RB=4欧, RC=2欧时, 零线电流的真有效值为

通过excel可以方便计算出来,分别在excel中的A2-F2的单元格中,输入A,B,C电压真有效值,以及A,B,C三相电阻,在单元格G2中输出下述公式:

=SQRT(POWER((A2/D2-1/2*B2/E2-1/2*C2/F2),2)+3/4*POWER((B2/E2-C2/F2),2))

利用这个公式,输入任何数值 ,可以算出零线的电流。

可以得到答案=55A

三、三相负载如何计算电流?

对于三相负载,可以根据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计算电流。

假设三相负载的电压为U,电阻为R,电感为L,电容为C,电流相位差为φ。

1. 电阻负载:对于纯电阻负载,电流与电压同相位,其大小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I = U/R。

2. 电感负载:对于纯电感负载,电流滞后于电压90度,其大小可以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计算:U = L*dI/dt,即I = (1/ωL)*U*sin(φ)。

3. 电容负载:对于纯电容负载,电流超前于电压90度,其大小也可以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计算:U = 1/(ωC)*∫Idt,即I = (ωC)*U*sin(φ)。

对于综合性负载,可以将其视为由电阻、电感和电容组成的复合电路,采用复数分析方法计算其电流。

四、三相电阻负载电流多大?

p=v3ui,其中u=380v,p=75kw,则i=114a此电流为线电流,每相电阻的电流为:i//3=65.79a 每相电阻为:380/65.79=5.776或者:每相功率为75/3=25kw,三角形接法,相电压为380v,则:每相电流为:i=p/u=25000/380=65.79a每相电阻为:r=u^2/p=380*380/25000=5.7760

五、负载均衡,标准?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是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它通常是指,将请求/数据【均匀】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上执行,负载均衡的关键在于【均匀】。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一.负载均衡原理

系统的扩展可分为纵向(垂直)扩展和横向(水平)扩展。纵向扩展,是从单机的角度通过增加硬件处理能力,比如CPU处理能力,内存容量,磁盘等方面,实现服务器处理能力的提升,不能满足大型分布式系统(网站),大流量,高并发,海量数据的问题。因此需要采用横向扩展的方式,通过添加机器来满足大型网站服务的处理能力。比如:一台机器不能满足,则增加两台或者多台机器,共同承担访问压力。

l 应用集群:将同一应用部署到多台机器上,组成处理集群,接收负载均衡设备分发的请求,进行处理,并返回相应数据。

l 负载均衡设备:将用户访问的请求,根据负载均衡算法,分发到集群中的一台处理服务器。(一种把网络请求分散到一个服务器集群中的可用服务器上去的设备)

负载均衡的作用(解决的问题):

1.解决并发压力,提高应用处理性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处理能力);

2.提供故障转移,实现高可用;

3.通过添加或减少服务器数量,提供网站伸缩性(扩展性);

4.安全防护;(负载均衡设备上做一些过滤,黑白名单等处理)

二. 负载均衡分类

根据实现技术不同,可分为DNS负载均衡,HTTP负载均衡,IP负载均衡,链路层负载均衡等。

2.1 DNS负载均衡

最早的负载均衡技术,利用域名解析实现负载均衡,在DNS服务器,配置多个A记录,这些A记录对应的服务器构成集群。大型网站总是部分使用DNS解析,作为第一级负载均衡。

优点

1>. 使用简单:负载均衡工作,交给DNS服务器处理,省掉了负载均衡服务器维护的麻烦;

2>. 提高性能:可以支持基于地址的域名解析,解析成距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地址,可以加快访问速度,改善性能;

缺点

1>. 可用性差:DNS解析是多级解析,新增/修改DNS后,解析时间较长;解析过程中,用户访问网站将失败;

2>. 扩展性低:DNS负载均衡的控制权在域名商那里,无法对其做更多的改善和扩展;

3>.SPAN>

实践建议

将DNS作为第一级负载均衡,A记录对应着内部负载均衡的IP地址,通过内部负载均衡将请求分发到真实的Web服务器上。一般用于互联网公司,复杂的业务系统不合适使用。

2.2 IP负载均衡

在网络层通过修改请求目标地址进行负载均衡。

用户请求数据包,到达负载均衡服务器后,负载均衡服务器在操作系统内核进程获取网络数据包,根据负载均衡算法得到一台真实服务器地址,然后将请求目的地址修改为,获得的真实ip地址,不需要经过用户进程处理。

真实服务器处理完成后,响应数据包回到负载均衡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再将数据包源地址修改为自身的ip地址,发送给用户浏览器。

IP负载均衡,真实物理服务器返回给负载均衡服务器,存在两种方式:(1)负载均衡服务器在修改目的ip地址的同时修改源地址。将数据包源地址设为自身盘,即源地址转换(snat)。(2)将负载均衡服务器同时作为真实物理服务器集群的网关服务器。

优点:在内核进程完成数据分发,比在应用层分发性能更好;

缺点:所有请求响应都需要经过负载均衡服务器,集群最大吞吐量受限于负载均衡服务器网卡带宽;

2.4 链路层负载均衡

在通信协议的数据链路层修改mac地址,进行负载均衡。

数据分发时,不修改ip地址,指修改目标mac地址,配置真实物理服务器集群所有机器虚拟ip和负载均衡服务器ip地址一致,达到不修改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进行数据分发的目的。

实际处理服务器ip和数据请求目的ip一致,不需要经过负载均衡服务器进行地址转换,可将响应数据包直接返回给用户浏览器,避免负载均衡服务器网卡带宽成为瓶颈。也称为直接路由模式(DR模式)。

优点:性能好;

缺点:配置复杂;

实践建议:DR模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负载均衡方式。

2.5混合型负载均衡

由于多个服务器群内硬件设备、各自的规模、提供的服务等的差异,可以考虑给每个服务器群采用最合适的负载均衡方式,然后又在这多个服务器群间再一次负载均衡或群集起来以一个整体向外界提供服务(即把这多个服务器群当做一个新的服务器群),从而达到最佳的性能。将这种方式称之为混合型负载均衡。

此种方式有时也用于单台均衡设备的性能不能满足大量连接请求的情况下。是目前大型互联网公司,普遍使用的方式。

以上模式适合有动静分离的场景,反向代理服务器(集群)可以起到缓存和动态请求分发的作用,当时静态资源缓存在代理服务器时,则直接返回到浏览器。如果动态页面则请求后面的应用负载均衡(应用集群)。

六、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负载电压电流区别?

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制的区别

1.三相电路中负载的连接方法有两种 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结

2.星形联结分为三相四线制和三相三线制;从电路图上看,前者在三根相线交点处多一根中性线,而后者没有;

3.当三相负载对称是,负载中性线中电流为0,因此中性线可以没有,因此这就是三相三线制电路,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因为生产上的三相负载(通常所见的是三相电动机)一般都是对称的。

4.当对于负载不对称时,或某相断开是,将会使中性线中产生电路,中性线保证了负载相电压和电源相电压相等和对称,其有效值为220v,如果此时没有中线,将使各相负载电压不等,从而使得某些电器电压超过额定电压,而这是不允许的。

七、三相四线电表负载标准?

三相四线电度表额定电流有5、10、25、40及80A等。长时间允许通过的最大额定电流一般可为额定电流的1.5倍。

选择电度表时要注意其额定电流和额定电压。电度表的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线路的计算电流,否则准确度变低,缩短寿命。电度表还不允许使用在负荷经常低于额定值5%以下的电路中使用,因为它不能正确计量出所耗电的电能。

当现有电度表额定电流不能满足线路的大电流时,则应经一定电流比的电流互感器,将大电流变为小于5A的小电流,再接入5A电度表。计算耗电电能时,5A电度表耗电度数乘以所选用的电流互感器的电流比,即为实际耗用的电能的度数。

八、三相绕组怎么求负载电流?

对于三相平衡负载,是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的:

I=P/380/1.732/功率因数。

其中P为负载的功率(指有功功率,标注功率的,均指有功功率),380为三相电的电压,1.732为根号3因为三相电是三相同时有电流的,负载功率等于每相的功率和,所以P/380是错误的公式。

功率因为不为1的,需要乘以功率因数,相同功率下,功率因数越低,电流越大(这也是正规工厂为什么要强制做功率因数补偿的原因)。

电压380V的三相电流计算的公式,应该分二种:

一种是电感负载,如电动机等;一种是纯电阻负载,比如电热丝等之类的;

公式电感:电流 I = 功率P / 1.732 X 电压U X 功率因数一般为0.8 X 

电动机效率一般为0.9 :纯电阻负载去掉功率因数和效率,就可以了。

九、三相阻性负载求电流?

这问题首先要看是什么负载。假设Δ接法的是三组加热管类的阻性负载:原线电流=1.732相电流。缺1相后,故障相两端线电流降低=相电流,第三根线电流不变。这种情况是否平衡都无所谓,三相负载实际上是各不相干的。特别说明:Δ接法,线电压=相电压。没有缺相后中性点漂移的问题,更没有所谓“故障相电压变为根三倍”的事情。如接入的是电动机,情况就复杂了,和电动机带动的载荷有关,能确定的是剩余两相电流必然升高,电机的Tmax必然下降,无法确定电机能够运行在Sm点上方而保持稳定。所以电流升高程度无法用计算算出,因此三相电机要有缺相保护。

十、三相四线电流标准?

三相电路分三线制、四线制、五线制等。

1有中性线(零线)为4线制,是用于不对称三相电路系统中的,中线阻抗必须在规定界限(看什么接地系统)内。有中线是为了避免负载(或其它原因)不对称引起的中性点偏移而造成有的负载过电压,而有的欠压。

民用电一般是有中性线(我们的家用电器都是用单相电(俗称火线和零线)),并且常常是5线制,第5根线是PE保护线(防短路)。

2三相电压是交流电压,每相幅值为220V,三相互差120°,有正、负序,对称时只有正序,那么正序三相电角度互差120°,某一时刻(对称时)任何一相以另外两相为回路,那么这时有中性线其中电流也为0.不对称时就不同了(具体请看相关书籍)

3其中电流表转速快慢你应先看看表的原理,再结合负载不同功率时讨论。

并且纠正: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压为每相的电压,线电压为不同相间电压(有Y形与D形接法,两者关系不同)

相电压就是220V(我们家用电都是220V(1±5%)),线电压为380V(不需接零线,一般是工厂用电,如电机等)。补充:

lz,民用电必然是三相四线制,但实际中是五线制(作用你也知道)。

单纯讨论地,假设中性点不接地,那么:

负载不平衡时,必然零线有电流(设零线的目的就是预先就知道民用电必然不平衡而接零线防止中性点偏移),并且此电流仅为零序电流(正序和负序相互抵消了),零线中电流为零时仅在三相负载平衡时(而一般民用电很小可能会出现此情况)。

而实际上中性点是接地的:

通常在三相负载平衡时中性点是没有电压的,之所以又要将中性点引出线接地为的就是在三相负载不平衡时中性点会产生位移,也就是对地会产生电压,如果不接地的话会对用电设备和使用人员带来危险,所以才人为的将中性点引出线接地,使它始终与大地在等电位状态,也就是不管三相是否平衡始终使其电压都是零。如果零线对地产生了电压,则说明零线与系统中性点的连接不是十分可靠,甚至是断开的。

用户的零线中是负载电流(包含平衡部分与不平衡部分)流过,所有用户的不平衡部分在总零线汇集回到系统中性点(供电源这端),平衡部分通过另外两相回路流回。从而中性点对地无电压。三根火线电流矢量和=总零线电流。

总零线(中性线)是针对不平衡而加的,与接不接地无关。接地是为安全等着想,而不是为解决不平衡而接地。

要计算单个民用户零线电流,计算负载电流即可,但它包含两个分量。若要计算所在系统的总零线电流,也就是这个系统的零序电流,用对称分量法就可以算出。

上一篇:下一篇:防静电工作台
下一篇: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