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有哪些现象?

一、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有哪些现象?

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整个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的现象。会立即报警并输出故障信号。

小电流接地系统监控装置的工作原理: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网中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即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经电阻接地方式,此类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时,由于故障点的电流很小,而且三相之间的线电压基本保持对称,对负荷的供电没有影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都允许再继续运行1~2小时,而不必立即跳闸,这是采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运行的主要优点,但是在单相接地后,其他两相的对地电压要升高 倍,对设备的绝缘造成了威胁,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绝缘破坏、两相短路,弧光放电,引起全系统过电压。为了防止故障的进一步扩大,应及时发出信号,以便运行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因此,在单相接地时,一般只要求选择性地发出信号,而不必跳闸。但当单相接地对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有危险时,则应动作于跳闸。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点将通过接地线路对应电压等级电网的全部对地电容电流。如果此电容电流相当大,就会在接地点产生间歇性电弧,引起过电压,从而使非故障相对地电压极大增加。在电弧接地过电压的作用下,可能导致绝缘损坏,造成两点或多点的接地短路,使事故扩大。为此,我国采取的措施是:当各级电压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如果接地电容电流超过一定数值(35kV电网为10A,10kV电网为20A,3~6kV电网为30A),就在中性点装设消弧线圈,其目的是利用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来补偿接地故障时的容性电流,就可以减少流经故障点的电流,以致自动熄弧,保证继续供电。

该接地方式因电网发生单相接地的故障是随机的,造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动作情况复杂,寻找故障点比较难。消弧线圈采用无载分接开关,靠人工凭经验操作比较难实现过补偿。消弧线圈本身是感性元件,与对地电容构成谐振回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谐振过电压,给继电保护的功能实现增加了困难。

所以当电缆线路较长、系统电容电流较大时,也可以采用经电阻接地方式,即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一定阻值的电阻。该电阻与系统对地电容构成并联回路,由于电阻是耗能元件,也是电容电荷释放元件和谐振的阻压元件,对防止谐振过电压和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有一定优越性。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方式有高电阻接地、中电阻接地、低电阻接地等三种方式。这三种电阻接地方式各有优缺点,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特点:

在发生单相接地时,全系统都将出现零序电压。

在非故障相的元件上有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本身的对地电容电流,电容性无功功率的方向为由母线流向出线,即零序电流超前零序电压90°。

在故障线路上,零序电流为全系统非故障元件对地电容电流之总和,数值一般较大,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由线路流向母线,即零序电压超前零序电流90°。

二、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

从理论上分析,当电气设备中性点采用不接地方式时,由于需考虑设备或系统线路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点有较大电容电流流过(可能达到正常工作时单相 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产生强烈的、不能自行熄灭的电弧,损坏设备;而此时,中性点处对地电压升为相电压,非故障相电压升为线电压,因此,设备的中性点处 绝缘应按相电压绝缘考虑,设备各相的绝缘应按线电压绝缘考虑,设备制造的复杂性和成本因而增加。

若设备的中性点采取直接接地方式,考虑设备或系统线路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处对地电压仍为零,非故障相电压不会升高,仍为相电压;故设备的中 性点处绝缘和各相的绝缘仍按正常时情况考虑,不必升高,设备造价相对低一些。但此时故障点的电容电流很大,甚至可能超过三相短路时电流,造成故障点、设备 中性点构成的回路中流过的电流很大,引起事故并扩大;故线路上需加装断路器,在继电保护装置的配合下跳闸,及时将故障相切除,消缺后又自动重合闸。

三、中性点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中性点接地系统就是三相五线制,TN-S线制。就是变压器中性点引线出来与接地网相连,接地线与零线都接地。企业供配电系统一般是中性点接地供电系统。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相与接地网构成回路,发生单相接地的电源空开由于流过电流非常大,断路器立即跳闸,切断电源。

四、小电流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各相线对地电压,电流的变化情况?

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一相金属性接地时,接地相对地电压为零,非接地相对地电压上升为线电压。故障相对地电容电流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流为正常对地电容电流的1.732倍,流过故障点的电流为整个系统非故障相对地电容电流的总和,其值等于正常运行时单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

  之所以说可允许暂时继续运行是指三相线电压仍保持对称,不破坏电压平衡,所以说可以暂时继续运行。有些资料有讲可继续运行2小时,但这种说法个人认为是比较笼统的。

  因为发生单相接地时能否继续运行或运行时间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可以说,如果系统绝缘强度很好,且发生的是稳定的金属性接地,接地电流很小的情况下,一直运行都可以。

  但往往发生接地时,首先系统电容电流很大,故障点电弧无法自行熄灭,间歇性的电弧引发间歇性电弧过电压,使系统非故障相的绝缘薄弱环节发生击穿,造成两相接地短路。在发生经过渡电阻接地时,非故障相最高一相电压可能达到1.82倍相电压。则对于绝缘薄弱的系统,继续运行随时都可能发生短路事故。

五、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的故障现象有什么?

小电流接地系统包含两种方式,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小电阻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非故障相电压上升为不大于1.732倍相电压,这个与接地电阻大小有关系。

2.谐振接地方式,如果消弧线圈补偿比较好,流过中性点电流接近于0,非故障相电流上升为线电压。如果消弧线圈补偿的不好,则接地电弧不容易熄灭,可能会烧坏设备并引起相间短路,并且如果产生间歇性电弧,则由于非故障相电容积累的自由电荷不断增多,位移电压不断升高,则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过电压现象。

六、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的电气特征有哪些?

因为是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所以特征不是那么明显,因此10千伏电压互感器往往有开口三角形付边,正常时开口三角型电压为0,发生单相接地时,可以检测出电压,这是因为当单相接地时三相电压不平衡接地相电压降低的缘故。

七、.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故障电流比负荷电流相比往往,大还是小?为什么?

接地故障电流很小,因为中性点是不接地的,单相接地时接地电流只能通过电缆对地的分布电容回到电网,所以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漏电保护一般用的是零序电流保护,但不太灵敏。

八、求教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为什么不动作跳闸?

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的现象有: (1)警铃响,同时发出接地灯窗,接地信号继电器掉牌。

(2)如故障点系高电阻接地,则接地相电压降低,其他两相对地电压高于相电压;如系金属性接地,则接地相电压降到零,其他两相对地电压升为线电压。(3)三相电压表的指针不停摆动,这时是间歇性接地。

九、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主要分两类,即直接接地和不直接接地。直接接地系统供电可靠性相对较低。

这种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出现了除中性点外的另一个接地点,构成了短路回路,接地相电流很大,为了防止损坏设备,必须迅速切除接地相甚至三相。不直接接地系统供电可靠性相对较高,但对绝缘水平的要求也高。

因这种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直接构成短路回路,接地相电流不大,不必立即切除接地相,但这时非接地相的对地电压却升高为相电压的1.7 倍

十、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故障相电压?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后,故障相相电压为0,非故障相电压对地电压不变,对非故障相线电压还是不变的.对故障相的线电压变为相电压.

中性点经中电阻或者小电阻(一般不会接高电阻)的接地系统中,

这种方式就是在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一定阻值的电阻。该电阻与系统对地电容构成并联回路,由于电阻是耗能元件、也是电容电荷释放元件和谐振的阻压元件,对防止谐振过电压和间歇性电弧过电压保护有一定优越性。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中,一般选择电阻的阻值很小,在系统单相接地时,控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在500A左右,也有控制在1000A左右的,通过流过接地点的电流来启动零序保护动作、切除故障线路。

上一篇:下一篇:家用空调工作电流是多少?
下一篇: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