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型运放和电压型运放的区别?

一、电流型运放和电压型运放的区别?

希望对你有帮助1.电压反馈放大器与电流反馈放大器的区别:1.带宽VS增益  电压反馈型放大器的-3DB带宽由R1、Rf和跨导gm共同决定,这就是所谓的增益帯宽积的概念,增益增大,带宽成比例下降。同时运放的稳定性有输入阻抗R1和反馈阻抗Rf共同决定。   而对于电流反馈型运放,它的增益和带宽是相互独立的,其-3DB带宽仅由Rf决定,可以通过设定Rf得到不同的带宽。再设定R1得到不同的增益。同时,其稳定性也仅受Rf影响。2.反馈电阻的取值  电流型运放的反馈电阻应根据数据手册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选取,而电压反馈型的反馈电阻的选取就相对而言宽松许多。需要注意的是电容的阻抗随着频率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在电流反馈放大器的反馈回路中应谨慎使用纯电容性回路,一些在电压反馈型放大器中应用广泛的电路在电流反馈型放大器中可能导致振荡。   比如在电压反馈型放大器我们常会在反馈电阻Rf上并联一个电容Cf来限制运放的带宽从而减少运放的带宽噪声(Cf也常常可以帮助电压反馈型放大器稳定),这些如果运用到电流反馈放大器上,则十有八九会使你的电路振荡。3.压摆率  当信号较大时,压摆率常常比带宽更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同样用单位增益为280MHZ的放大器来缓冲10MHZ,5V的信号,电流反馈放大器能轻松完成,而电压反馈放大器的输出将呈现三角波,这是压摆率不足的典型表现。   通常来说,电压反馈放大器的压摆率在500V每us,而电流反馈放大器拥有数千V每us.4.如何选择两类芯片  a,在低速精密信号处理中,基本看不到电流反馈放大器的身影,因为其直流精度远不如精密电压反馈放大器。   b.在高速信号处理中,应考虑设计中所需要的压摆率和增益帯宽积;一般而言,电压反馈放大器在10MHZ以下,低增益和小信号条件下会拥有更好的直流精度和失真性能;而电流反馈放大器在10MHZ以上,高增益和大信号调理中表现出更好的带宽和失真度。 当下面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时,你就需要考虑一下选择电流反馈放大器:1,噪声增益大于4;2,信号频率大于10MHZ。编辑本段2.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  1、电流反馈型放大器不能用做积分器   2、电流反馈型放大器在反馈电阻两端不能用并联电容的方法消除振荡   3、电流反馈型放大器的输出和反向输入端不能跨接电容   4、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反馈误差量是运放负管脚的电流值,Vout=Zt×In   5、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反馈电阻不能选择过大的值   6、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反馈阻值会影响放大的稳定性和带宽   7、电流型反馈放大器不能用作电压跟随器的接法   8、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压摆率比较高   9、电流型反馈放大器无增益带宽积这一个参数   10、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增益和闭环带宽可以分别的设置   11、反馈电阻有一个最佳值,既可以保证最大带宽,也可以保证稳定的放大的不振荡。   12、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同向输入和反相输入的计算公式和电压型的相同   13、器件资料的参考电路图中,电流型反馈放大器可以做同向放大和反相放大,问题是在反相输入端的输入电阻非常小在此时的应用是否会产生什么问题?答:我试过反相放大,没问题。   14、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输入端从+到-相当于是一个跟随,+端是输入端,-端是跟随端,那么问题是在反相输入端输入信号时,以上所说的这种跟随作用如何发生? 求解!   15、电流型反馈放大器的输入偏置电压和输入偏置电流这几个参数是否和电压型反馈的运放相同?答:相同   16、用什么方法消除电流反馈型放大器产生的自激?答:调整反馈电阻的大小或输入端加104等滤波电容   17、是否还存在电压型反馈的虚 短 和虚断?答:存在虚断和虚短   在使用电流反馈型运放如THS3001时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指出:(1)THS3001的最大闭环增益为5时能表现出最好的性能。(2)THS3001工作在反相放大状态时的频响比同相放大状态时好。(3)负反馈电阻RF对频响和波形失真有较大影响,因此应使用PDF所推存的值。(4)当放大的信号频率较高(在几MHz以上)时,若将示波器探头开关放在1:1状态下去测量输出波形,由于探头的影响将产生约100~200pF的电容量并接入输入端,这对高频信号而言,将呈现出较低的阻抗,共结果将使THS3001的输出发生过载发热甚至烧环,因此,建议把示波器探头开关放在10:1状态,这样,对于THS3001来说,相当于接入了一个较大阻抗的负载。因而可有效防止芯片损坏。   18.运放pdf资料上的反馈电阻的参考取值是有适用条件的。运放资料上的数据一般是对于小信号放大而言的,应对不同的场合是要改变数据的,资料上经常是以small signal 为参考的,这点要注意。   19.电流反馈型运放的输出电流较大,为几十毫安不等,当大电压供电时,比如17V供电,芯片发烫是必然的,也不必太紧张,尽量减小它的负荷就行了

二、电流转电压用什么运放?

电流转电压,用跨阻运放即可,如图输出和输入的关系为v0= -i1R1。

跨阻放大器的定义:

在电学范畴,假设放大器增益A=Y/X,Y为输出,X为输入。由于表征一个信号不是用电压就是电流,所以组合一下就有4种放大器,当输入为电流信号,输出为电压信号时,A=Y(电压)/X(电流),具有电阻的量纲,所以一般称之为跨阻放大器。

三、用op07运放做电压放大电路?

可以的,只要你要小心处理好电源纹波,因为你找的可以产生正负12 电压的芯片,一般是DC-DC升压芯片,要不是用电感来做储能元件,要不就是用电容(电荷泵)来做,但都是有一个开关频率,对于模拟放大器来说,是不太好处理的,所以要在电源滤波和PCB走线时处理好

事实上,目前有一些耳机放大器就是采用了片内电荷泵技术,在芯片内部产生了一个负压,从而让输出端的隔直大电容取消了

四、如何用双运放做双限电压比较器?

一般的比较器是单门限比较,由一个运放即可构成;窗口比较器是双门限比较,需要二个以上的运放才能组成。其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能做一些模糊处理,更适合复杂的设计情况。

比如,最简单的单门限比较器,过零比较,大于零输出高电平,小于零输出低电平。其比较门限是零,反应灵敏。

假设现在在做一个温度检测,需要高于零的时候报警。由于温度是缓慢变化,且会上下波动的,那么使用过零比较器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高于零的时候报警,下一秒温度下降又停止报警,再下一秒又开始报警。。

明显不符合生活情况,设计失败。。

使用双门限比较器,可以多设置一个比较点,比如上例中,增加个1,可以设计成高于1输出高,低于0输出低,0-1之间的区间就是窗口了。这样就能避免由于信号波动而带来的输出状态频繁变化。

五、用运放做电压跟随器为什么输入输出电压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运放的共模电压变化导致的。在使用运放做电压跟随器时,为了使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保持一致,通常需要将输入电压与运放的非反向输入引脚相连,同时将运放的反向输入引脚接地。但实际应用中,由于环境、电源等因素的影响,运放的非反向输入和反向输入所受到的电压可能不同,导致共模电压的存在,从而出现输入输出电压不一致的情况。同时,运放的偏置电流和偏置电压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输出结果。因此,在使用运放进行电压跟随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合理的电路设计和参数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

六、运放作电压跟随器为什么有电流放大作用?越详细越好?

电压跟随器是全负反馈放大器,反馈系数是1,反馈形式是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放大倍数小于1。

运放是高增益器件,用运放做跟随器,增益约等于1,输入阻抗约等于无穷大,输出阻抗约等于零,表明跟随器的作用是阻抗变换。跟随器输出阻抗趋于零,在运放允许的输出功率范围内,输出电压不会受负载阻抗变化的影响,相当于恒压源,可以提供负载所需的电流,所以说跟随器是电流放大器。而内阻大的放大器,输出电流变化,输出电压就不能保持不变。跟随器输入阻抗趋于无穷大,对前级输出而言如同开路,意味着不会吸取前级电路的功率。所以跟随器一般用在输入或输出级,起隔离作用。

七、三极管8050做开关用,基极需要输入多大电压和电流才能导通三极管?

作为开关使用的三极管基极电流IB的数值要保证可靠地饱和导通,例如VCC=5伏R1=1Kβ=20的话,IC=5毫安时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此时基极电流IB=5/20=0.25毫安,折合到VIN=1K*0.25=0.25伏。所以在这个假设下驱动电流是0.25毫安,输入电压是0.25伏。但是为了可靠饱和导通一般都要大于计算数字(还要扣除发射结的电压降),取1.5伏以上5伏以下比较好。

八、需要一个运放,用来做电压跟随器,跟随一个2-12V的电压,但是跟随的电压没有驱动能力。什么运放适合?

如果只是对运放的输入阻抗要求高一些,可以用TL031、TL051、TL061、LF411,如果不只是对输入阻抗要求高,还对驱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建议你用TLE2072、TLE2082,这两个型号的输出电流可达±80mA。

九、运放的vcc一般是多少?可以悬空吗,是不是一定要接规定的电压值?

  是的,悬空就是不接电源,运放不能工作。电源电压必须在数据表提供的允许范围内,这样芯片才能正常工作。  通用型运放一般用双电源供电,Vcc在+5~+15V之间,Vee在-5V~ -15V之间,Vcc与Vee电压值要相等,这样静态输出电压是零电位。运放用单电源供电时,静态输出电压是Vcc的一半,与下级电路不好匹配。

十、请问一下在收音机中三极管到底是做电压放大还是电流放大?

收音机的主要部分是本机振荡,分频,中放,检波,低放,功放,调频组成其中分频的三极管是电压放大.中放部分是电流放大,检波部分是电压放大,低放和功放都是电流放大.

上一篇:下一篇:120铜线能载多大电流?
下一篇: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