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过10a电流应该用多宽的线径?

一、pcb过10a电流应该用多宽的线径?

10A的电流用2.5平方毫米的铜导线。

二、2a电流走线走多宽?

板子铜箔厚度有35um(0.5盎司)和70um(1盎司)之分,在不考虑温升的情况下,对应的载流量分别为1~1.5A/mm和3A/mm;

对板子要求高的话,最好用70um(1盎司)的板子,线宽用15mm;要是线宽做不了15mm,可以用8mm顶层和底层同时走线,条件还不允许,可以用10mm单层走线,制板时,大电流的线不加阻焊,裸铜,在生产板子的时候在线上镀锡0.2mm左右。

对板子要求不高的话,用35um(0.5盎司)的板子,线宽用20mm,这样的话,线会有少许温升;这个要是线宽做不了20mm,可以用12mm顶层和底层同时走线,条件还不允许,可以用12mm单层走线,制板时,大电流的线不加阻焊,裸铜,在生产板子的时候在线上镀锡厚度大于0.2mm

三、pcb走线与电流对照表?

没有对照表

PCB布线时首先要设置走线宽度,在此使用下式计算线宽与电流的关系: ,W=A/d (4-1) 式中K——修正系数,一般覆铜线在内层时取0.024,在外层时取0.048; T——最大温升,单位为℃(铜的熔点是1060℃); A——覆铜截面积,单位为平方mil;(注意不是mm,是square mil) I——容许的最大电流,单位为安培(A)。

大部分PCB的铜箔厚度为35um,即无特殊要求下d取35um,即d=0.035/0.0254=1.378mil。

四、ddr的pcb走线要求?

DDR(Double Data Rate)是一种常用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类型,其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的走线设计对DDR性能至关重要。以下是DDR PCB走线的一些常见要求和考虑因素:

1. 长度匹配:DDR接口需要严格的长度匹配,以确保数据和时钟信号的到达时间一致。因此,需要对信号线在PCB上进行控制,确保不同信号的传输时间尽量相等。

2. 终端电阻:DDR接口需要在数据线上使用终端电阻来匹配传输线的阻抗,从而减少传输线的反射和时钟抖动。常用的DDR终端电阻阻值为50欧姆。

3. 差分对走线:在DDR的数据传输中,常常使用差分对进行信号传输。在PCB走线设计中,需要将差分对走线保持匹配,以保持信号的相位和幅度一致。

4. 信号层分离和自吸收:DDR的PCB设计通常采用多层结构,使用不同的信号层来分离和隔离不同的信号,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此外,需要避免信号线和供电/接地平面之间的交叉,以减少自吸收和信号串扰。

5. 电源和地平面:良好的电源和地平面布局对DDR的稳定性和信号完整性至关重要。在PCB设计中,需要保证充足的电源/地平面,并避免穿过DDR走线区域的开口和裂隙。

6. EMI/EMC考虑:DDR接口的设计也需要考虑电磁干扰(EMI)和电磁兼容性(EMC)的要求。合理的PCB走线布局、终端电阻、功耗和地引线布置等因素都可以有助于减少EMI和EMC问题。

这些是DDR PCB走线设计的一些常见要求和考虑因素。具体的DDR走线规范和要求可能会因DDR代系列而有所不同,建议您仔细阅读相关DDR产品的技术文档和规范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所帮

五、PCB走线对信号的衰减?

470MHz并不算非常高频率的走线。电路板上36mm也不算很长。因此,信号的衰减,很大的可能性不是来自直流的特性,而是需要考虑高频环境下,阻抗匹配的问题。关键的因素应该考虑一下几点:

1)该走线的参考地平面的选择,其阻抗设计为多少?

2)天线的阻抗设计为多少?以上阻抗是否完全匹配?如果不能匹配,那么天线的驻波比特性就不好(完全匹配情况下为1),信号就可能在反射的情况下,有较大损耗。(无论收发都是如此)

六、PCB板子布线时,过8A电流,线要设置多宽?是怎样算的?

像这种大电流的导线,一方面是加宽导线宽度,另一方面还要在导线上面加一层锡,以加厚导线。要是双面板最好是两面都布导线,单面板就得加宽导线了。

七、pcb走线时原本的虚线还在?

PCB走线后原本的虚线是不存在的。

八、如何消除pcb走线的天线效应?

消除天线效应,就是绘图时工程师常说的走线要圆滑,比如可以走45度拐角、圆弧拐角,但是不能走直角和锐角,这样就容易导致天线效应,这个问题行业内已成基本常识,很少会再出这种低级问题!

九、PCB走线的阻抗的因素有哪些?

1、阻抗计算自动化

此软件包含各种阻抗模块,人员通过选择特定模块,输入线宽,线距,介层厚度,铜厚,Er值等相关数据,可以算出阻抗结果。一个PCB阻抗管控数目少则4,5组,多则几十组,每一组的管控线宽,介层厚度,铜厚等都不同,如果一个个去查数据,然后手动输入相关参数计算,非常费时且容易出错。

2、影响PCB拼版阻抗一致性最主要的因素是不同位置介厚均匀性,其次则是线宽均匀性;拼版不同位置残铜率差异会导致阻抗相差1~3 ohm,当图形分布均匀性较差时(残铜率差异较大),建议在不影响电气性能的基础上合理铺设阻流点和电镀分流点,以减小不同位置的介厚差异和镀铜厚度差异;

3、半固化片含胶量越低,层压后介厚均匀性越好,板边流胶量大会导致介厚偏小、介电常数偏大,从而造成近板边线路的阻抗值小于拼版中间区域;对于内层线路,拼版不同位置因线宽和铜厚导致的阻抗一致性差异较小;

对于外层线路,铜厚差异对阻抗的影响在2 ohm内,但铜厚差异引起的蚀刻线宽差异对阻抗一致性的影响较大,需提升外层镀铜均匀性能力。

十、pcb走线宽度与10a电流的关系?

按照经验,一般1A的电流需要走1mm的宽度,10A就得走10mm宽,如果PCB空间足够,当然可以这么走,某些情况下而且大电流走线越粗越好。但是在多层PCB中,空间有限的情况下,10mm可能根本就走不下去。

上一篇:下一篇:变压器输出电流怎么算?
下一篇: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