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后膜具有电兴奋性吗?

一、突触后膜具有电兴奋性吗?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

二、兴奋性突触的结构特点?

兴奋性突触 是指能使突触后神经元 产生兴奋作用的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神经突触 。

神经冲动传递到突触前神经元时, 使之产生兴奋,由突触前末梢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突触小体释放出来的兴奋性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当它们与后膜受体结合后, 使突触后膜去极化, 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神经冲动的传导。

三、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化学突触的传递冲动传到突触前末梢,触发前膜中的Ca通道开放,一定量的Ca顺浓度差流入突触扣。在Ca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突触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开口,将内含的递质外排到突触间隙。此过程称

胞吐。

被释放的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位于后膜中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体,触发受体改变构型,开放通道,使某些特定离子得以沿各自浓度梯度流入或流出。

四、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

神经递质有两种,兴奋性的可以让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就是纳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造成电位差,而抑制性的神经地质则抑制膜电位的变化。

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出前神经元突触末梢兴奋,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

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主要是?

Na+内流。

神经递质有两种,兴奋性的可以让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就是纳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造成电位差,而抑制性的神经地质则抑制膜电位的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六、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递质有两种,兴奋性的可以让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就是纳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造成电位差,而抑制性的神经地质则抑制膜电位的变化。

七、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区别?

突触前膜较小,突触后膜较大。

在突触前膜内侧有许多小泡泡,那是突触小泡,里面有神经递质。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八、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区别表?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都属于与中枢抑制通过突触传递是神经元的活动减弱或停止,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1.结构基础不同,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突触,突触后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树突突触。

2.释放递质不同:突触前抑制轴突末梢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而突触后抑制轴突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3.电位变化不同,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通过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去极化,而突触后抑制是通过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超极化。

4.离子机制不同:突触后抑制引起的突触后膜超极化主要是氯离子的内流形成的。

九、突触后电位产生的机制?

突出后电位指的是突出后膜上产生电位的过程。首先突出间隙里面的神经递质与突出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然后引起钠离子内流,引起电位改变。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或者引起氯离子内流。仍然是外正内负,并且得到加强。

十、突触后膜上的物质?

突触后成分:是后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与突触前成分相对应的局部区域。该处的细胞膜增厚,为突触后膜,含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所以应该含蛋白质.脂质

上一篇:下一篇:镍氢电池有电压没电流?
下一篇:上一篇:返回栏目

相关推荐